
尿常规细菌值参考范围

在进行身体检查时,尿液检测是一项常规流程,尤其尿常规检查是获取健康信息的基本手段。医生通过分析尿液样本,能收集到诸多有价值的数据。然而,对于尿液中细菌的参考范围,不少人并不十分清楚。那么,尿液检查中细菌的参考标准究竟是什么呢?
尿液细菌检测的参考范围涉及两个主要方面:
首先,通过清洁中段尿沉渣进行抗酸染色检查,利用显微镜观察计算每10个视野下的细菌数量,平均值作为依据。如果每个视野可见1个或更多细菌,这可能意味着尿路感染的存在。
其次,细菌培养是另一种判断方法,通常使用清洁中段尿、导尿或膀胱穿刺尿液进行。其中,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为准确。当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值达到或超过10^5 CFU/ml,即可确诊为尿路感染;若数值在10^4至10^5 CFU/ml之间,被视为不确定阳性,需再次检验;而低于10^4 CFU/ml则多由污染引起。直接从膀胱穿刺取得的尿液培养出细菌,则确认为病理性菌尿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正常尿液本应无菌,但外尿道存在正常菌群,因此单纯尿液中检出细菌并不一定代表临床意义。一般认为,尿液中细菌数超过100,000个/ml时,才诊断为尿路感染。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表皮葡萄球菌、肠球菌、淋病奈瑟菌、产气肠杆菌、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念珠菌等。
面对尿液检查中细菌值偏高的情况,处理方式依具体情形而定:
1. 如果没有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症状,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,这可能是标本采集过程中受到污染的结果,无需过分担心。增加饮水量并确保下次检测时的无菌操作,再行复查即可。
2. 若伴随上述泌尿系统感染症状,则可能是尿路感染。无症状时多饮水观察即可;一旦出现症状,则需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。
3. 确认为尿路感染的,建议再次进行尿培养,以明确病原体及其敏感药物,从而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疗。同时,保持外阴卫生,勤换内衣裤,也是日常护理的重要环节。
综上,尿液检查中细菌值的异常升高需引起重视,及时采取相应措施,确保健康问题得到妥善处理。